刀口刚缝完那一阵,家里人天天嘱咐多躺少动,可真等拆线后,一道鼓起的红肉条让人皱眉:痒、疼、僵,好像有绳子勒在皮肤里。这是增生性疤痕开始折腾的信号。作为常年和伤口打交道的医生,我把最实用又安全的应对步骤拆成几段,照着做,多数人的疼感能在2~3个月里被摁下去一大半。
先聊个核心问题:疤痕为什么会疼?皮肤被手术刀划开后,身体马上召集胶原“工兵”修墙,如果工兵们太勤快,砖和水泥堆得又厚又不平整,新生的神经末梢就被夹在里面,呼吸都疼。再加上外界摩擦、温度微变,会更刺激这些敏感的小神经。要把疼痛压住,就得让胶原“工兵”慢工出细活。
别把伤口当宝贝藏起来,汗水、皮屑堵在缝缝里,细菌开派对,疤痕就可能发炎、鼓得更高。洗澡时用温水流轻轻冲,别冲太久,完了用纯棉毛巾轻压吸水,不要来回擦。吸干水后3分钟内,给疤痕整一层保湿凝胶,如果家里有医用硅酮凝胶最好,没有就用成分单纯的凡士林代替。薄薄一层足够,像给手机贴膜一样,把它盖得均匀。坚持早晚各一次,你会明显发现“干巴紧绷—痒痛—增厚”的恶性循环被打了岔。
有人嫌涂东西麻烦,试着把硅酮凝胶换成硅酮贴片。剪成比疤痕大一点点的小贴片,像贴邮票那样贴上去,洗澡前后换一次,同样省事。贴片额外优势是:贴身衣物的摩擦被隔掉,疤痕就不会被蹭得火辣。
紧身牛仔、高领毛衣都是疤痕的“天敌”。领口、裤腰或胸罩后面的那一条带子,日复一日蹭一下,就把刚平复下去的疤痕又撩起来肿一圈。给它留空间,选纯棉或者莫代尔面料,领口成U字型而不是V字型,不卡住脖子。晚上侧睡时,如果疤痕在胸腹,可以在膝盖和肚子之间塞一个小毛巾卷,把躯干微微旋开,衣服就不会缠着疤;疤痕在四肢时,把肢体垫高超过心脏15厘米,静脉回流加快,浮肿一起带走,疼感自然降。
有些人说夜里一不小心翻个身,咔一下疼醒。没辙,那就枕两个枕头,把整个后背抬高30度,既能防反酸,也能让疤痕松口气。关键是姿势稳定,翻身空间少,痛感觉醒的次数就直线下降。
突然又红又热又刺疼?那是小血管在“放鞭炮”。连忙弄个冰袋,包两层纱布,不要直接怼肉上,冰10分钟拿开10分钟循环3轮,局部血流减慢,红肿立刻下去。冰敷后别立刻涂药膏,间隔20分钟再抹保湿,免得冷热交替刺激太大。
市面上有种“皮肤减张器”,上下两条透明胶条把疤痕往两边轻轻拉平,让胶原排列更整齐。每天换一次,贴着洗澡也不掉。无针无药,靠物理力量就解决疤痕被拉得“咧嘴疼”的毛病。普通人自己在家就能完成,别等突起了才贴,拆线后7天就开始用,头3个月是黄金期。
最让人抓狂的是无预兆的奇痒和刺痛,开会、逛街、坐地铁突然发作。先深呼吸,用肘关节顶住痛处轻压5秒,转移神经信号;包里常备一次性速冷冰袋,捏碎后隔着T恤贴3分钟。实在顶不住,可把手指洗净,用指腹顺时针打圈轻揉30秒,别用指甲抠,防止破皮。如果超过5分钟还不退,线上点开医生头像问一句,安全的药方和冷敷频率马上到手。
有人问我能不能用生姜片、牙膏、清凉油止痒?通通劝退。前者辛辣刺激,后者碱性太强,都可能把本来规规矩矩的疤痕弄成一朵“大红花”。真要用植物成分,也选低温萃取的洋甘菊或无香型芦荟胶,先在手腕内侧试敏,不过夜不抹。
如果疤痕在关节部位,屈伸时还会像皮筋崩断一样抽疼,除了涂保湿外,试着做轻柔的“单片按摩”:用干净手掌贴住疤痕,顺着肢体长轴“前—后”推,不要打转,每次2分钟,早晚各一次。既松解粘连,也教胶原排排站。坚持2周,疼感伴随“紧绷感”一起像退潮一样消失。
最后提醒:若疼痛从“针扎”变成“火烧”,面积扩散、颜色发紫,可能伴有炎症或挛缩,就用手机拍张清晰照片给线上医生看下。走这种远程通道省脚程,也能排队等线下号时先拿到专业意见。希望大家早日跟疼痛的疤说拜拜,夏天穿短袖也能大大方方露胳膊,不再随时捂遮掩。
上一篇:疤痕增生了凸起能割掉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Relat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