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在伤口愈合后三到四周进入疤痕增生高峰期,红,硬,痒逐渐加重;约在三个月时到达顶点,随后颜色由红转暗,质地慢慢变软;半年到一年之间自行趋于平静,完全稳定常需一年以上若仍有持续隆起或刺痛,应及时就诊面诊评估。
每次门诊遇到被疤痕困扰的人,几乎都会问同一句话:“医生,它什么时候才能不红不痒不涨?”作为整天与皮肤打交道的人,我真理解那种既怕留疤又怕长疤的心情。其实伤口一旦长好,纤维组织就开始高速运转,大概三到四周进入所谓的增生高峰期——颜色从淡粉迅速转深红,摸起来变硬,温度比周围皮肤高一些,还伴不间断痒痛。表面上看像火山喷发,其实是身体在“自救”过程中用力过猛。接下来三个月通常是反应最剧烈的阶段,疤痕就像吹气球一样鼓起来,边缘还可能出现横行的小血管。很多人在这时会慌乱,其实只要不影响功能,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稳住”它,而不是急着把它磨平。
如果一切顺利,第四个月开始,增生的脚步会明显放慢。颜色从亮红渐变为暗红,摸起来的硬度也在悄悄软下去,瘙痒由白天夜里都来,变成偶尔来一次“捣乱”。多数常见的手术切口、烫伤浅二度创面到第六个月左右看起来已不那么突兀。可若半年到一年后还继续抬高于皮肤表面,而且不断向外扩展,就提示它成了顽固的增生性疤痕,需要医生用手触摸配合超声影像看看是不是要及早干预。
我常跟大家打比方:疤痕像孩子的脾气,基因决定了它“性格”的大方向,后天护理只是“家教”。位于胸口、肩膀、耳廓的张力区,就像穿着紧身T恤还要做扩胸运动,皮肤被来回拽,纤维组织只好拼命加厚。反过来,眼睑内侧几乎看不到明显疤痕,就是因为那里几乎不受拉扯。青春期、孕期激素水平飙升时,纤维细胞也跟着躁动起来;偏深肤色人群黑色素活跃,炎症介质分泌多,疤痕就更容易“炸毛”。
护理细节方面,新疤痕最怕两件事:暴晒和撕拉。紫外线刺激会让血管扩张、色素沉淀变深,一台手术的完美对合可能被三个月沙滩假期毁掉;反复抠痂、穿脱衣服勾到,都会把刚长好的胶原再拉断,等于让疤痕从头再来一次。所以别小看那一块小小的硅胶贴,它相当于给疤痕盖了顶小帐篷,既挡紫外线又限制拉扯。
有人十二个月就能基本软平,有人却眼见两年还在变厚。可以用“两支笔”做简单自测:一支圆珠笔横放在疤痕表面,看它能不能自由滚动;再用指甲轻压,颜色能否在十秒内退淡。若滚动受阻或压之不退,提示血管仍充血、胶原仍旧高代谢,最好联系专业医生。另外儿童生长发育快,张力变化大,建议三个月复诊一次;成人半年复查即可。
干预手段很多,但请记得分寸:早期(一到三个月)以减张、防晒、保湿为主;三至六个月若仍发红隆起,可考虑激光祛红或局部注射药物;超过一年仍高起,并可联合压力治疗、光电技术甚至小切口微创松解。至于居家护理,一直有争议的是洋葱提取物、积雪草苷软膏到底有多大用。我的经验是:把它当辅助,不会雪中送炭,也不会火上浇油,只要不过敏,愿意坚持就坚持,但别指望一夜抚平。
给自己设个“半年进度条”比较靠谱:第一个月打基础,疤痕不再出血渗液;三个月测拐点,颜色变浅、痒痛减轻;半年看结果,高度下降一半以上就基本安全。若半年仍高出皮面两毫米以上,别犹豫,去让医生摸一摸、照一照,别让青春留下永久的“山丘”。
Relat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