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妈妈术后两三个月突然发现“刀疤尾巴那儿多长了一小块”,按一按会痛,颜色深浅和旁边皮肤不一样,心里立马慌了:是发炎了?还是手术没缝好?先别急,这就是临床常说的“瘢痕疙瘩”或“增生性瘢痕”,被剖腹产切口最后的张力点给“拽”出来的。切口两侧的张力越大,纤维组织就会过度修补,最后堆出一坨胶原,就成了咱们摸到的小硬疙瘩。
剖宫产切口下缘是整片刀疤最后拉拢的地方,皮肤组织最薄、血供稍差,再加上起床、抱娃、弯腰时这里正好受拉扯,纤维母细胞像听错指令一样拼命“加班”,过度填充空隙,久而久之就冒出硬结。如果妈妈本身属于深色皮肤或家族里有人长瘢痕疙瘩,几率会再高一点。
不过别担心,它通常是良性的,也不会撕裂刀口。只要没有流脓、发热、气味怪异,就不是感染。真正的烦恼是痒、疼、穿衣蹭到难受,甚至影响自信心。
做了这些,疙瘩高度还是持续增高,或者又红又烫影响睡眠,就别再死守“等它自己好”。到石家庄远大中医皮肤病医院,让本院医生用皮肤高频超声评估厚度、血流,再决定下一步。轻度的可以打软化瘢痕的复合注射,把“多出来”的胶原分解,十几秒就完事;凸起明显且硬,先用595nm脉冲染料激光把血管封闭,降低增生速度,再配合小剂量多点注射;如果疙瘩已经大人拇指盖那么大,可能需要微创环钻减张配合放射修复,把张力松掉,术后当天即可回家。
除了治疗,日常管护也得跟上。疤区皮肤比正常皮肤干,记得使用不含香精的乳霜,保持弹性;晒紫外线会让疤痕变黑变厚,出门时最好盖一块轻薄的纱布。还有一点常被忽视:抱娃时把宝宝重心往肚子上方移,避免刀疤下缘又拉又拽。
有妈妈在群里问,“我月子里就开始摸那个小疙瘩,现在半年长成花生米,耽误没?”三个月到一年是瘢痕“疯长期”,越早干预越省力。如果等它长得老大,改善周期就会拉长。所以,发现苗头就来张清晰照片递给线上皮肤科医生,先让医生看看大概方向,再决定要不要跑一趟门诊。
也有些妈妈担心:打针或激光会不会影响乳汁?放心,选择的表面封闭激光仅作用于疤痕区域,药物剂量极小,不经乳道代谢,间隔哺乳2小时就足够。如果心里还不踏实,可以把治疗时间约在刚喂奶后,让心里更踏实。
一句话总结:长疙瘩不是手术失败,而是皮肤帮你在“过度修墙”。稳住心态,早管护、早评估、早干预,就能把“小土包”变成平坦顺滑的纪念疤。
Relat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