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门诊经常被问:“医生,这块疤鼓起来了,我能抹点生长因子让它平下去吗?”先别急着涂,咱们得先分清疤痕现在是“激动期”还是“安静期”。如果疤痕表面红、硬、痒,甚至还在悄悄长厚,那说明纤维细胞正忙得热火朝天,此时外源性生长因子就像给火上添柴,胶原产量“爆表”以后适得其反,疤痕更高更亮。反过来,当疤痕颜色向肤色靠拢、质地变软、边缘不再外扩,意味着炎症消退、血管稳定,这时候医生才会考虑在微针点阵或减张缝线的辅助下,用极少量表皮生长因子帮助残余创面收口,让上皮快点爬平,而不是让它去刺激已经过量的胶原。
不少朋友手边有凝胶或者喷雾便想自己“加料”,这里提醒两点:第一,任何蛋白类药物都怕温度和细菌,常温反复开盖容易失效;第二,剂量和间隔需要按疤痕张力动态调整,自己拿捏不准,易把“小土丘”养成“大疙瘩”。想了解自己目前处于哪一期,拍两张自然光和侧光下的疤痕近照,让线上医生看一眼就能初步判断。
把相机调到微距模式,先垂直照一张看颜色,再斜45°打手电照一张看高度,最后用两指轻捏疤体测弹性;照片里最好能放把直尺当参照。这样可以初步分辨血管增生程度、胶原密度与皮肤张力差,比泛泛一句“有点鼓”更有参考价值。
若照片提示疤痕处于活跃期,我们通常采取“先抑制、后修复”的思路。抑制阶段可做脉冲染料激光或低浓度抗代谢药物导入,把过度增殖的血管和纤维细胞先“刹车”,6—8周后观察褪色、软化状况;进入平台期,再视情况在微针通道里微量滴注表皮生长因子,让上皮顺势爬平。整个过程需要动态随访,并非一次性“把药抹完就完了”。
第一把钥匙是“压力”。在疤痕尚未成熟前,用弹力套或硅胶片给局部24小时“顶着”,减少张力后胶原排列会更平整。第二把钥匙是“防晒”。紫外线会让新生皮肤中的黑色素细胞过度加班,疤痕颜色一深,视觉上就更突兀。第三把钥匙是“保湿”。干痒的伤口容易被自己挠破,反复剥脱又会刺激新一轮胶原增生,涂凡士林或医用硅凝胶保持水分,让角质层柔软即可。
至于涂抹类药物,建议先由皮肤科医生根据疤痕厚度、血管密度综合评判,再决定是否配伍生长因子、洋葱提取物或低剂量激素凝胶。在线问诊平台不仅可以传递高清图片,还能通过3D建模评估疤痕高度误差,比自己拿尺量更精准。
最后提醒一句:疤痕的生长周期通常长达12—18个月,任何声称“一抹就平”的产品都值得警惕。安心拍照、定期复诊、按阶段调整方案,才是让增生疤痕自然“下坡”的正确打开方式。
上一篇:疤痕增生会自己消退吗
下一篇:增生疤痕时间久了可以变平么
Relat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