疤痕疙瘩早期呈红色硬结,突出皮面,表面光滑或微皱,随着颜色由红转深紫,结节可融合成蟹足状,触碰疼痛发痒;患者通过高清实拍图对照,可迅速判断是否属于疤痕增生阶段,并及时采取降张力护理与早期干预,降低继续增厚风险。
很多伙伴加我微信抛来照片就问:“医生,我这块凸起来的红疤是不是疤痕疙瘩?”手机镜头里,皮肤中央冒出一颗指尖大小的深红色结节,边缘像蟹脚样往外爬。我通常先让ta把亮度调高、距离靠近两厘米,再看看表面有没有油光、毛细血管扩张明显不明显;如果颜色从鲜红变成暗紫、摸上去又硬又疼,那八九不离十就是疤痕疙瘩。初期的小点点放任不管,三个月后就能长成豌豆、花生米,最后整块连成一片,衣服一摩擦就刺痒,夏天出汗后还会疼得睡不着。
想看图判断阶段,没太多花哨技巧,重点抓住三处细节:第一,边界,疤痕疙瘩永远超出原始伤口往外扩;第二,质地,手指按压像按橡皮,弹性差;第三,色泽,早期红得发亮,后期暗紫发青。把家里台灯调到最亮,手机开2倍放大,按这三步拍,比任何滤镜都准。
体质是一方面,家族史占大头,父母有疤痕疙瘩的孩子风险高三四倍;另一方面,伤口处理方式同样关键,比如胸口长颗痘,抠破后不消毒就让细菌在里面开派对,局部炎症持续两星期,纤维细胞像打了鸡血疯狂拉扯,疤痕就注定鼓出来。还有些女生打耳洞,戴劣质金属耳环,耳垂反复过敏,最后鼓成“小肉球”,其实根源就是慢性炎症刺激。
疤痕最怕垂直方向被扯来扯去,尤其肩膀、胸口、关节部位。白天贴一块柔软的硅胶贴,既锁水又减少衣物摩擦;晚上洗澡后趁皮肤干得差不多,薄涂一层硅酮凝胶,指腹顺着疤痕边缘打圈两分钟,让它“软化”“趴下”。坚持三到六个月,多数凸起会慢慢变平,颜色慢慢褪成跟本身肤色接近。个别顽固增厚得厉害的,就得回来面诊看看是不是需要搭配低剂量药物渗透或者光电联合。
很多人担心颜色问题,其实红转淡红、淡红转白,这个过程得半年起步,急不得。千万别自己网购“强力除疤膏”乱抹,有些不明成分会刺激角质层剥脱,结果疤痕没消,反而整片反黑。平时出门抹一层普通防晒就行,紫外线对新鲜疤痕就是一台“加重色素打印机”,挡住它就赢了第一步。
心理这块也别忽视,胸口一块指甲盖大的疤痕疙瘩,夏天穿低领都要遮遮掩掩,情绪一焦虑痒痛感又会加重。可以试着把注意力转到呼吸训练或者慢跑上,运动带来的内啡肽能缓解不适感,也比单纯抓挠来得积极。
当然,如果三四周后发现结节还在增大、边缘又冒出新“蟹足”,别硬扛,直接线上发图给值班医生,把最近的照片和手感描述清楚,医生会给出下一阶段方案,让你少走弯路。
Relat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