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妈妈生完宝宝三个月、半年甚至一年,还感觉刀口像“一条小虫子”趴在肚子上,不是彻底愈合,而是颜色红得发亮、微微鼓出,轻轻碰一下又麻又痒,洗澡时水温稍高一点就刺痛。这种“红+凸”的状态,其实就是剖腹产瘢痕走到了增生阶段,它没有长“错”,只是长得太“用力”。
瘢痕是身体最后的“修墙工”,当刀口深到肌层时,它会用大量胶原纤维把缺口糊起来,如果本该“下班”的信号失灵,胶原继续堆叠,皮肤就被顶得鼓鼓囊囊。个人的体质、皮肤张力、产后是否持续弯腰抱娃,都会给“修墙工”不断加料:腹部皮肤每天都在拉伸,伤口边缘受到牵拉,红色瘢痕就会更凸更硬。
第一步,从拆线或痂皮脱落那天起,把硅酮凝胶或减张胶带老老实实贴上,至少坚持三四个月,它像“保鲜膜”一样锁住水分,让胶原不再疯长,颜色就跟着褪。第二步,用温水冲澡后,双手涂一点维生素E乳,食指和中指并拢,沿疤痕边缘画小圈,每边三分钟,微微发热即可,既活血又放松紧绷的组织。第三步,出门时别忘了给肚子也抹防晒霜,紫外线是红色疤痕的“放大镜”,晒一次,红得更久。
如果疤痕已经高出皮肤半个指甲盖、夜里痒得睡不着,可以考虑到院做一次无创光电修复,308nm准分子光联合脉冲染料激光能把增生的血管关掉,胶原就不会再被持续“注水”,一般做5-6次后会明显变平变软;治疗时略有刺感,像橡皮筋轻弹,术后当天涂一层消炎凝胶就能回家。
痒是因为瘢痕内神经纤维过度敏感,又找不到出口。洗澡后用冷毛巾敷在疤痕上10秒拿开,再敷10秒,冷热交替三次,麻痒立马降大半;夜里实在痒醒,就把双手搓热盖在伤疤上,用掌心温度“骗”神经放松,然后马上贴回硅胶片,既能止痒又避免抓破。
不少妈妈担心“疤痕体质”会传给娃,其实这更多属于局部微环境的紊乱,和遗传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日常保持腹部核心肌群轻度收缩,给伤口减张,就能减少二次增生。如果疤痕已经出现发紫、渗液或突然又厚又硬,请线上联系本院医生,发个清晰照片,医生会告诉你下一步要不要过来做检查。
给剖腹疤痕一点时间,也给自己一点耐心,绝大多数红色凸起的瘢痕在一年后都会进入成熟期,由亮红变粉、由硬变软,只要早期护理不偷懒,后期“小山”变成“细线”并不难。
Relat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