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习惯把疤痕实拍图划分为三类:一类是平整淡化的成熟疤痕,色浅软;二类是增生凸起,表面泛红,可伴痒痛;三类是面积较大的瘢痕疙瘩,边缘不规则再细分还有凹陷,挛缩,色素差异等亚型,通过图像颜色,高度,质地一眼可辨。
有人拿着手机给我看图:“你看我这块红印算不算疤?”我常笑称,先别急,咱们先把疤痕给“相面”。图片里看疤痕就像拼图,颜色、质地、高低差这三点锁定大致类别。先谈颜色的门道:刚长出来粉红、紫红,多半是增生路上;若是淡白近乎肉色,基本处于“退休”状态;而发白发亮还带一点紧绷的,那是萎缩疤也跑不了。
玫红底子带点紫,边缘鼓出来一个包,多半是增生在闹腾;颜色突然加深成巧克力色,可能是炎症反复或日晒后遗症;瓷白区域像一张贴上去的蜡纸,多是时间老人留下的萎缩疤。要是颜色深浅夹杂,中间突起边缘锯齿,瘢痕疙瘩就来了。
我给病人的土办法:把手机镜头拉近拍微距,再和手背皮肤比色卡,七成以上都能猜到下一步走向。
凸起超过2毫米的,图里常带小反光点,像新长的肉芽;低于原皮面的凹陷疤,光影下会出现小沟壑;如果整个疤痕被拉成一条紧绷线,那是挛缩在暗暗使劲。相机一按,阴影的走势会告诉你它在皮下施了多少力。
不少家长问我:孩子磕伤一个月,边缘高出皮肤,是不是要抹药?看图片里的条纹方向对着关节,九成会增生,早起干预更省钱省心。
照片上最吓人的是瘢痕疙瘩,像小螃蟹爬出伤口,外缘紫红色、触角伸得老长,一看就比原来伤口大;而增生疤虽鼓,但乖乖待在“老家”范围内。判断小窍门:用尺子量一下早期伤口长度,再对照现在图片边缘,长出原伤一倍就是疙瘩找上门。
不少网络美图开了十级磨皮,疤痕变云彩,误导一大片。看图片请找自然光、无滤镜原图,相机别开美颜;拍时请正对光源减少阴影,侧光会夸大凹陷,逆光则把增生抹平。手机记得关闭自动HDR,那玩意儿会把颜色调得跟现实差两条街。
有朋友按这招来诊所,带上三个月图集,医生一扫就看清走向,省下路上来回跑。
图片再高清,也不如身体知道疼。图里发红但摸上去软,不咋疼,多半仍可控;一旦突起变硬又痒,夜里被痒醒,增生就踩油门了。图片+体感才是一套组合拳。
说真的,疤痕也是皮肤在给自己“打补丁”,它先搭脚手架再修外观。搞懂图片里的颜色、高度、质地,你就拿到了和医生对话的第一把钥匙,下一步无论是早期弹力压、还是光疗干预,都能做到心里有谱,不慌不忙。想再细化方案,动动手指头,线上问问医生,看图聊疤几分钟就能聊明白。
上一篇:术后去疤痕最有效果的药膏
下一篇:返回列表
Relat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