髌骨骨折内固定或关节镜手术后,膝盖前正中常出现一条纵行或弧形疤痕,早期呈红色,略隆起,3-6个月逐渐褪色变平想提前了解疤痕走向,宽度,色差及周边皮肤纹理,可通过“髌骨骨折术后疤痕图片”对比自评,初步判断瘢痕是否进入增生期或稳定期:若仅暗红,无瘙痒束紧感,多为正常愈合;若凸起的疤痕宽度超过原切口一倍,伴持续瘙痒或关节屈伸痛,提示瘢痕增生或瘢痕疙瘩,需尽早干预避免自行撕掉痂皮,涂抹成分不明的偏方软膏,选择温水湿敷,硅凝胶贴膜,医用弹力袜/护膝加压三步,降低牵拉刺激每日用手机拍下膝盖同角度照片,记录颜色,硬度,
膝盖摔倒后出现撕裂样痛,做完髌骨骨折手术后,很快会发现刀口已缝好,一条细长痕迹静静趴在那里,一有伸直腿就会感到绷拉——不少病人都会举起手机拍照问“这疤以后能不能变浅”。站在日常接诊的视角,我会先让患者看一组本院医生整理的术后疤痕照片:早期刚拆线,创缘粉红;两周后痂皮掉落,边缘稍硬;一个月时颜色开始由红转褐;三个月明显平坦;半年仅剩淡白线。对比这些真实图片,大家能迅速捕捉到规律,心里不再七上八下。看完图,大多数患者会问“怎么才能让它长成最后那张薄薄的淡白样?
做完髌骨手术,第一周内切口还处于“急性炎症期”,血痂未掉,呈暗褐或紫红,这是正常修复,不必焦虑。再往后,两周到一个月进入“增生期”,疤痕会凸起、变红、偶尔痒,这是因为胶原快速堆积。此时若怕难看就用弹力绷带轻压,白天戴晚上摘,避免反复抓挠。第三个月开始“重塑期”,颜色慢慢转淡,硬度变软,若配合硅凝胶薄涂或硅酮贴,两周就能看到色号从橙红转浅粉。再过三四个月,疤痕稳定成一条银白线,屈伸不再牵扯痛。整个过程像翻书,一页一页翻过去,患者只要稳住心态,按时间轴护理即可。
很多家属把术后疤痕照当“证据”留着,其实它更是一张护理“说明书”。拍照时把膝盖放平,光线从正上方打下来,看清疤痕宽度与周边皮肤纹理。每天同一时间拍一张,建立个人相册,方便7天后对比:若颜色仍鲜红、出现发亮“小包”,提示可能要增生;若宽度比拆线当天变窄、发痒减轻,说明恢复顺利。对照图片,可在家完成以下动作:温水湿敷3分钟软化角质层,涂一层硬币薄的医用硅酮凝胶,表面再贴可裁剪的硅酮片,最后用弹力护膝加压15毫米汞柱。整套流程10分钟搞定,不耽误上班,也避免来回跑医院。
少数患者术后6周就发现疤条中央鼓起“肉棱”,颜色深红发硬,摸上去像橡皮筋。此时不必惊慌,把最新照片发给在线医生,医生一看就知道是增生性瘢痕。处理思路是先“软”后“平”再“褪”:先在每天洗澡后贴硅胶贴,连续三周;夜里加做一次温毛巾热敷5分钟,软化胶原纤维;若仍有紧绷感,可考虑脉冲染料光干预,打散扩张血管,颜色会肉眼可见地变浅。提醒家属一点:别轻信“涂维生素E就能消疤”,高浓度油剂反致毛囊炎。
人在外地不便返院,也能通过图片完成“云复查”。拍照要讲究角度:正面、屈膝30度、屈膝90度各来一张,分辨疤条在不同牵引力下的形态。上传后医生在后台标出宽度、高度、色素值,给出下一步指示。患者要记得在同一标尺下放枚硬币做参照,免得因远近不同导致误差。若疤痕中央出现淡黄小丘疹,多是缝线反应,提前处理即可减少后期色素沉着。
膝盖术后怕弯不了,又怕裂开,许多患者不敢动。医生一般建议“早期无痛角度”原则:术后第1周做踝泵——勾脚尖、绷脚尖,每次15下;第2周在床边让小腿自然下垂,利用重力屈膝至30°;第3周开始骑静态自行车,座椅调高,避免髌骨前方直接受压。每天活动后马上冰敷10分钟,既止痛又防肿胀。活动时把裤腿卷到大腿,用手机拍屈膝过程的视频,让医生判断疤痕是否被拉宽,再决定下一步伸展幅度。
想让疤痕早点“杀青”,饮食得先把底子打好。胶原合成离不开蛋白质,在拆线后两周把鸡蛋、瘦肉、豆腐轮流吃不重样,别一头扎进麻辣火锅。维C促进交联,每天一个橙子就够用;锌元素不足会让愈合变慢,牡蛎没胃口可用南瓜子替代。晚上22点半前睡,熬夜会让交感神经兴奋,毛细血管持续扩张,疤痕就会更红。睡前把护膝取下放松10分钟,轻轻做踝泵20下,可防晨起关节僵硬。
疤痕最终好不好看,三分靠医生缝合技术,七分靠你回家以后每一步的日常习惯。每天一张对比照片,一次温水湿敷,一层薄薄的硅酮凝胶,再加上一点点耐心,就能把原本可能凸起的红疤熬成一道几乎看不见的白线。如果你在翻看自己相册时发现某个时间点颜色突然加深、疤痕边缘发痒,随时把照片发过来,线上医生会帮你调整下一步干预方案。
上一篇:怎样去除脸上的冷冻疤痕
下一篇:疤痕手术多久进行干预
Relat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