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缝合拆线后,部分朋友在疤痕处摸到硬块,按压还会疼,这通常是瘢痕组织增生或局部炎症反应导致,不必过度焦虑可先用生理盐水轻柔清洁后薄涂任用医师开的外用软膏,再配合温水湿敷,硅凝胶贴膜或医用弹力绷带加压,坚持6到8周让胶原重塑,硬度和痛感会显著下降若伴红肿热痛,面积持续变大,最好让医生面对面评估后再给出个体化处置。
先给大伙儿打个安心针:拆线后那个又硬又凸、摁着还有点疼的小疙瘩,九成以上不是“坏了事”,而是皮肤和皮下组织在“补墙”的时候打得稍微“过火”了。简单来说,纤维母细胞忙着合成胶原,为的是把断开的地方牢牢缝上,可它们一旦太积极,就把胶原堆得又多又乱,摸起来就成了硬肉条。再加上伤口附近还有点小水肿、小炎症,神经末梢被拽得发胀,疼感自然就来了。
大家可以把瘢痕想象成一座新修的桥,桥墩(胶原纤维)先大量浇筑,还没来得及精致打磨,所以手感粗、块头大。头一两个月里,这块“桥”还在快速增粗增硬,属于正常增殖期。只要桥墩不再继续疯长,多数在3到6个月后会慢慢“削峰填谷”,硬度降、颜色淡。但如果桥墩收到“继续加料”的信号,比如反复摩擦、汗液刺激、感染或体质偏瘢痕体质,胶原就锲而不舍地往上加,硬肉便持续存在甚至越鼓越高,演变为我们俗称的“增生疤”或“瘢痕疙瘩”。
第一步是保持干净:用无菌棉片蘸生理盐水把旧药膏轻轻带掉,别用酒精直连怼,免得把脆弱的胶原烤干。第二步是减少受压:穿宽松的棉质衣服,睡时把伤口那侧垫高,能降低局部充血。第三步是“给它点压力”:硅凝胶贴片或医用弹力绷带的均匀压迫,会让胶原“降速”,每天贴够12小时,中间可休息让皮肤透气。第四步是“喝饱水”,不是让你猛灌水,而是把皮肤抹上温和保湿霜,保持角质层柔软,减少干痒挠抓。坚持这套组合拳,很多人在8到12周就能看到疤痕由紫红转粉红,硬度变软。
刺痛、针扎感在头两周是标配,可若出现以下信号,最好让本院医生看看:1.红、肿、热、痛一天天加重,周围皮肤温度明显升高,2.脓性分泌物带着异味,3.硬块边界急速外扩,超过原来缝线范围,4.夜间疼痛让你睡不着。这时多半是二次感染或畸性增生,需要医生在直视下评估,可能要局部注射少量糖皮质激素、肉毒素或采用光电设备调控胶原,而不是自己乱抹偏方。
化妆遮盖只能短暂安慰,真正要紧的是管住手。拆线后第3周开始,疤痕仍在重塑,若此时疯狂按摩、撕皮、热敷,等于在还未干透的水泥地上踩脚印,胶原马上错位。也劝大家别盲目网购高浓度酸类或含激素的速成膏,剂量和频次掌握不准,反而把表皮搞破。真正能帮忙的是低敏、无香料的保湿霜+硅凝胶贴片,白天一块、夜晚一块,连续用3个月起步,才算对疤痕尽到责任。
疤痕长在明显部位,照镜子那一刻就像在脸上看到了陌生人的印记,焦虑、自卑很常见。建议大家找信任的亲友倾诉,把担忧说出口,内心的紧绷会松一半。如果疤痕面积较大或位于关节,可尝试在医生指导下做几节拉伸训练,一方面防止挛缩,一方面让大脑知道“这地方还在我掌控中”。当身体和心理都放松,胶原的修复节奏也能回归正常轨道。
胶原本质是蛋白质合成的,别指望靠红烧肉让疤痕长壮实,小心高脂肪饮食招来炎症。可以选鱼、鸡胸、豆腐这些优质蛋白;维生素C有助于胶原重塑,橙子、猕猴桃多来一点;锌元素能让上皮更快粘牢,牡蛎、南瓜子是美味来源。酒和辛辣会让血管扩张,修桥的人喝了酒“手抖”,胶原乱搭,所以前3个月最好避开。
总之,先把心态稳下来,按上面那些小习惯耐心做,大部分硬肉疤会在半年内悄悄变平变软。若实在不放心,点一点页面上的“在线咨询”,让本院医生帮你拍图看看,几句话就能心里有底。
上一篇:疤痕怎么预防
下一篇:脸上突然有伤疤预示什么
Related reading